星聚嘉州 智探苍穹——2025年两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学术研讨会在乐山师范学院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5-11-10责任编辑:梁光德点击:



本网讯(文、图/江林巧)11月9日至13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主办,乐山师范学院联合四川省天文学会、甘孜州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及山东交通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兴隆站、丽江站光学天文望远镜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等科研院所,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100余位光学天文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乐山师范学院,围绕我国两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的运行实践、科学产出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度研讨与经验分享。我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作为本次研讨会承办工作的核心参与单位,全程统筹协调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环节,这既是学院对接国内顶尖天文与光电领域资源的重要契机,更为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搭建了高规格对话平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党委委员,原台长、党委书记白金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副主任范舟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南方基地首席科学家暨负责人王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副主任、慕士塔格观测站站长白春海高级工程师,甘孜州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主任汪洋,西南交通大学天体物理中心负责人刘煜研究员,以及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汪天飞,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梁光德、副院长曹进及教师代表等出席开幕式。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天文组副组长郑捷主持。

开幕式上,白金明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四川稻城无名山观测站的独特优势。他提到,该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在我国高原天文观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简要回顾了观测站近年来的建设发展历程,期望各方持续助力天文学科建设,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党委委员,原台长、党委书记白金明研究员致辞


我校副校长汪天飞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介绍,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40年,传承武汉大学抗战西迁乐山办学的教育文脉,始终坚守“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近年来,学校成功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立足“理学打底、光电拓展、应用引领”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天文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汪天飞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将进一步促进观测与科研、教学与育人的双向赋能,为我国光学天文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将为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升级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懂技术、能实践、对接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汪天飞致辞


范舟副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辞,回顾了两米级光学望远镜学术研讨会的发展历程。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该系列会议已成为国内光学天文观测用户的核心交流平台,始终聚焦运行经验互鉴、共性问题破解与未来发展规划。面对观测需求增长与设备老化等行业挑战,他提出要持续优化运行机制,推动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在望远镜运行中的深度应用,加强各观测站协同联动,构建天地一体化观测网络。


兴隆观测基地副主任范舟副研究员致辞


王博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丽江2.4米望远镜2024年度的运行情况与技术升级成果。该望远镜已顺利完成主镜镀膜、支撑系统国产化改造、高色散光谱仪及远程控制系统升级等关键任务,目前正为云南天文台4米级光学望远镜开展新址选址与环境监测工作。这些技术升级成果不仅为我国天文观测事业注入新活力,更为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与科研方向。他表示,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两米级光学望远镜的运行质量与科学产出效能。


南方基地首席科学家暨负责人王博研究员致辞


汪洋主任重点介绍了稻城天文台2.5米口径光学望远镜等重点科研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其优越的天文观测条件,将通过科学研究、天文研学、天文科普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高原天文观测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为我国高海拔天文观测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甘孜州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汪洋主任致辞


刘煜研究员转达了四川省天文学会理事长蒋青权教授的祝贺。希望通过打造高原天文观测集群,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科研与创新高地。


西南交通大学天体物理中心负责人刘煜研究员


我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江林巧博士作为天文学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在研讨会上以《仰望星空 扎根地方》为题分享了学校天文教育与科研实践的探索成果。她介绍,团队依托学校多维度协同育人体系,从大一便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深度结合TESS、LAMOST巡天数据,兴隆观测站85cm、2.16m望远镜、丽江站2.4米望远镜等观测资源开展研究,形成“科研入门—项目孵化—赛场锤炼—科普反哺—深造发展”的培养闭环。近三年来,团队已指导学生获批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3项),斩获“斯密特森杯”第七届中国天文学会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征集活动二等奖、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年会第二名等多项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实验室首届本科生考研率达66.67%,多名学生成功考入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及高校,攻读天体物理、物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时,团队还立足川西南区域需求,深入甘孜州18县(市)开展80余场天文科普报告与观测实践活动,覆盖听众超1.2万人次,实现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协同推进。


乐山师范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江林巧博士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我国光学天文领域搭建了高效务实的学术交流平台,集中展示了兴隆、丽江、新疆等多台光学望远镜的协同发展成果,更为“天文观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更为我校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桥梁,为物理与光电学院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多重关键机遇,为师生提供了高层次科研交流渠道。



下一步,乐山师范学院将继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持续推动区域天文教育、天文与光电学科深度融合、科研与科普联动发展,为川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对接行业、服务区域”的优质专业,为国家培养更多兼具扎实技术能力与广阔科学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上一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联合举办第三届数理文化节开幕式暨学风建设成果展示

下一条:浸润非遗文化 凝聚奋进力量——理电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秋游活动

关闭